《中國制造2025》除了智造,還說了什么?
2015-05-26 14:30:01 來源: 點擊:
“中國制造2025”這一概念自從2014年12月被首次提出以來,今年3月23日,李克強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中國制造2025”圍繞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綠色發展,將在國際合作中進一步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歡迎各國企業積極參與,利用國際產能合作等機會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
“歷史上中國曾是制造業的第一大國,大約在1850年,中國丟掉了制造業第一大國這個位置。2010年我國再次成為制造業第一大國。”苗圩說,我國雖然是制造業的大國了,占整個世界制造業20%左右的份額,但是“大而不強”。
目前,全世界80%的空調、70%的手機以及6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但過去幾年,中國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在下降。工信部副部長毛偉明對此直言不諱:“自主創新能力不足,關鍵核心技術還是受制于人。”
在《中國制造2025》中,一個亟須實現的轉變是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李明(化名)曾在康佳工作,他給記者舉了一個液晶顯示屏的例子:“假如一臺電視機成本為1000元,液晶顯示屏通常占到成本的七成,但國內工廠多數時候只能引進韓國的產品。不是說國內企業不能生產液晶顯示屏,但高質量的不多。”
再以汽車產業為例。社科院工經所研究結果顯示,中國已成為汽車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在全球產業鏈的分工中主要處于組裝環節和零部件制造環節,位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品牌營運、整車與零部件設計與研發、關鍵與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環節主要被奔馳、通用、豐田等跨國公司所把握,這些跨國公司占據著價值鏈的高端。
苗圩則用“缺核少芯”來形容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困境。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高端芯片如果不解決,對我國整個電子信息行業的發展將形成最大的一個瓶頸。此外,飛機發動機、燃氣輪機等設備的核心技術,我國目前還不掌握。”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發展經濟學博士岳健勇此前發文稱,在制造業核心的裝備制造上,雖然中國的發電設備、機床與汽車產品數量在全球居于前列,但仍有一半以上的IC制造設備和高檔數控機床等需要依靠進口。在信息產業、精密儀器、生物科技等方面,國內主要負責包裝和組裝工序,相當大的產業價值都產生在國外。
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引領下,我國的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軌道交通等領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此外,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百萬噸乙烯成套裝備、風力發電設備、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等裝備產品技術水平已躍居世界前列。
根據《中國制造2025》,到2025年,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將從目前的0.95%增長到1.68%。
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
要做到智能制造,并非只是采用新型制造技術和裝備。“還要將迅速發展的信息通信技術滲透到工廠,在制造業領域構建信息物理系統,從而徹底改變制造業生產組織方式和人際關系,帶來制造方式和商業模式創新轉變。”苗圩表示,在五項重大工程中,“智能制造將是主攻方向。”
早在2012年5月,工信部就發布了《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機器人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機器人就是一家以機器人獨有技術為核心、致力于數字化智能高端裝備制造的高科技企業。財報顯示,該公司2014年度新簽訂單約33億元,同比增長32%。當期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三成達3.26億元,到今年一季度業績依舊強勁,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增一成。受《中國制造2025》發布提振,該公司股價昨日午后被封在了漲停板上。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智能制造會給制造業帶來“兩提升、三降低”:“兩提升”指生產效率的大幅度提升,資源綜合利用率的大幅度提升;“三降低”指研制周期大幅縮短,運營成本大幅下降,產品不良品率大幅下降。
李東透露,工信部已發布智能制造試點示范的實施方案,并計劃今年選30個以上試點示范項目,未來將連續三年實施試點示范,邊示范邊總結邊推廣,2017年準備全面推廣。
苗圩說,工信部此前仔細分析了德國提出來的“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從大的方向上來說,是不謀而合、異曲同工。所謂相同的地方,就是更多地用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業進行結合,或者講用“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這么一個結合,帶動整個新一輪制造業發展。發展最大的動力還在于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或者用德國人的講法,叫CPS系統或信息物理系統。
深圳市電子商會執行會長程一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無論是“工業4.0”還是“中國制造2025”,最終都要落實到智能化和信息化上,生產技術和管理體系實現智能化,二者融為一體。“不是說使用機器人生產就達到目標了,整個流程體系必須智能化。每個企業都是一個生態圈,靠互聯網技術聯系起來。”
八方面政策作后備
《中國制造2025》也提出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等八個方面的戰略支撐和保障。
以深圳為例:相對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使得這塊不到2000公里的土地上集聚了大量像騰訊和華為這樣耳熟能詳的高科技企業知名品牌。在迎接“中國制造2025”過程中,這些在全球來說都頗具競爭力的企業在研發水平上優勢明顯。
劉國宏是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的副所長。幾年前,他曾經就深圳企業出現外遷趨勢做了一個調研。“當時就在討論深圳的產業結構到底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是以服務業為主導,還是以制造業為主導,最后政府還是認為應該牢牢抓住制造業的優勢。”
他補充道:“深圳的工業企業很多已經從加工制造的環節進入了以研發為主的環節,絕大多數員工從事技術含量高的研發工作,但是不少龍頭企業得到了政府的政策扶持,辦公場所多在工業園區內,土地價格相對不高,這就保證了低運營成本。”
學術界人士也認為,國內部分企業的研發能力已經與國際同類最先進的企業處于同一水平線上,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奠定了技術基礎。
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對本報記者表示,雖然與以德國為代表的4.0相比,國內很多企業還不能在同一水平上競爭,但是,這些年來成果顯著,國內不少龍頭企業已經完成與發達國家的垂直分工,正在進行水平分工。
他解釋道:“發達國家原來負責高端的部分,而國內很多企業主要是負責低端的環節,比如說加工,但是這些企業的轉型速度非常快,現在已經與發達國家企業同處于高端的分工過程。”制圖/蔣皓明
《中國制造2025》還說了什么
●綠色制造
全面推行綠色制造;全面推進鋼鐵、有色等傳統制造業綠色改造;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劃;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在《中國制造2025》中,“綠色”散布其間,成為貫穿全文的主色調。
●中國品牌
《中國制造2025》的另一個重要目標是實現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最新的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有29個內地品牌上榜。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從貼牌大國邁向品牌大國,可以預見,將會有越來越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成為國際市場上耀眼的“中國名片”。
●中國質量
《中國制造2025》提出,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生命線,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在工信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看來,中國在一些關鍵材料、零部件和核心系統上,質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長期依賴于進口。改變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狀況,必須從質量入手。
上一篇:一組珍貴老照片,看看那些頂級公司創業初期的屌絲樣
下一篇:微眾銀行董事長:我們要做沒貸款也沒存款的銀行

考察研學聯系方式/參觀預約申請
- 聯系電話:010-52463211
- 聯系手機:13661395399
- 聯系人:萬斌老師
考察公開課推薦
- 2025年公開課考察計劃
- 2025年11月24-25日 對標阿里巴巴&抖音&網易 學企業出海營銷實戰
- 2025年8月21-22日 考察領軍企業出海秘籍 對標華為、聯想、傳音 出海實戰案例
- 2025年5月12-13日 中國企業出海營銷的制勝之道 考察美的、名創優品、希音
- 2025年7月12-13日 北京專場 對標華為、騰訊、京東 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
- 2025年3月28-29日 上海專場 對標華為、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
- 2025年2月21-22日 深圳專場 對標華為、騰訊學HRBP如何為業務創造價值
- 2025年4月21-22日 揭秘品牌背后的創新營銷密碼 對標小紅書、抖音、瑞幸咖啡、東鵬特飲
- 5月19-20日 對標上海星巴克、東鵬特飲、霸王茶姬、泰山原漿 學習智慧零售打造
- 2025年4月28-29日 走進北京阿里&智譜&京東&華為 對標AI賦能企業增長的新紀元